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正文
天开园:天津的新创业热土-全球信息
2023-05-16 21:46:16    光明日报

林松华又站在了天津大学的敬业湖旁。看着图书馆门口排队的学生们,他想起了自己30年前,从福建北部的农村考入天津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的时光,恍惚间,他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次,他返津的目的是在天开园注册企业,这个企业是天开园的001号项目。

5月18日,天开园将正式开园。这里将成为天津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孵化器和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

为科研团队提供服务

在天津市南开区八里台,沿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交界线往西不远处,一片被蓝色围挡围住、总共1.1平方千米的区域正在开足马力建设。天开园的001号项目就坐落在这里。

001号项目是天津攸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林松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福建创业,20多年的时间里,他创建的厦门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听说天开园成立,林松华带着团队回到了求学地,成立了这家以三维感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建模为核心技术,从事定制化机器人与自动导航系统研发与应用的企业。据介绍,天津攸信是盈趣科技在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外的重要布局,也是在北方设立的首家子公司。

与林松华不同,李伟是“老南开”,始终没有离开过南开大学。他从学校化学学院的学生慢慢成长为教师、教授、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团队负责人。

跟随李伟走进实验室,一台台催化剂评价装置正在运行。李伟介绍:“我的专业是催化剂方向,这个方向是研究中最靠近应用的。这台油品加氢化剂评价装置就与我落地天开园的项目有关。”

李伟团队落户天开园的项目是蓖麻油生物航油项目转化。李伟介绍,航空运输所用的航油,对空气污染很大,使用生物航油能降低50%以上的碳、硫排放,但目前生物航油成本很高。“以蓖麻油为原料制备航油的核心技术,在于催化剂。”李伟介绍,他的团队通过合适的催化反应技术实现“蓖麻油加氢”,由此制备出高选择性生物航空煤油。此次,李伟要在天开园完成此项技术的工业应用。

天开园给李伟带来了很多便利。他说:“作为科研人员,非常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产生效益、服务社会。但让实验室团队人员去拉资金、注册公司、装修办公室……这不现实。天开园管委会成立了专班,工作人员专人对接,这让更多教授愿意开始市场化的尝试。”

“在天开园之前,我们的初步想法是把企业研发地注册在天津,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区域。为了项目研发有效沟通,我们希望注册地点离南开大学近一点。恰好有了天开园建成这样一个契机,一方面方便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另一方面,还能够继续使用学校实验室等硬件设备,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便利。”李伟教授团队成员邹芳说。

天津的“中关村”

看到天开园,自然会联想到中关村。

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曾经以中关村为案例做过研究。他介绍,北京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有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校40多所。这些高校每年为中关村提供近30%的专利申请和授权,同时也为中关村示范区的创新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知识和技术。

对比之下,天开园也有同样优势。天津聚集了国家级院所和国内高水平研发机构超过170家,普通高等院校56所,在校师生70多万人。仅在天开园核心区,就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3所“双一流”高校。

“中关村模式启示我们,大学是城市最重要的创新源,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在城市产业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张贵表示,大学与城市应当血脉交融,尤其是和城市急需的产业创新融合在一起。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尚存在天津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分散、科创服务资源不足、高校科研与城市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大学毕业生留津比例相对偏低等值得关注的现象。

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正积极参与天开园规划和建设工作,努力将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

最近这段时间,天津大学合作办公室主任王寒和南开大学天开高教科创园专班秘书处负责人郭伟忙得团团转。他们带领团队倒排工期进行天开高教科创园科技园建设相关工作,为5月18日天开园正式开园做着各项准备。

“目前,天大已经遴选出首批27个优质项目入驻天开园,其中包括校内师生项目25个、天大校友项目2个。”王寒介绍,对标天开园的功能定位,天大首批27个入驻项目来自该校精仪学院、智算学部、理学院等学院,创业行业范围涵盖精密仪器、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成果转化前景非常可观。

南开大学也遴选出27项可转化的科技成果,将于开园当天首批入驻。郭伟介绍:“南开大学首批进驻天开园的项目,涉及信创、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其中教师项目孵化类企业17家、校友会组织2个、学生创业及校友企业8家。”

可以预见,随着高校创新资源与产业应用的融合连接,天开园也将成为新的创业热土、创新前沿。

为人才留更多空间

作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天津这几年正在转型。转型带来的阵痛之一就是人才流失。一段时间以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毕业生选择留津发展的比例相对偏低。2022年某猎头招聘数据显示,天津应届生本地就业率为48.47%。

谈到人才流失,李伟颇有感触:“有一流的学科才有一流的人才聚集,从而产生一流的科研及转化。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国排名靠前的A+学科,每年培养出大量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但人才没有平台支持就会流失,天津的化学化工及材料毕业生流失严重。”

对于天开园的筹建,李伟态度积极:“有了天开园,我自己的科研项目便于转化、经营,我的学生也有平台可以留下来。”

目前,李伟的团队有学生四五十人,其中有4名博士后,8名博士和20多名硕士研究生。李伟说:“天开园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科研团队的学生可以毕业后继续留在团队工作,也可以在时机成熟后,转化自己的研究成果,再成立自己的公司。”

李伟教授团队成员、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关庆鑫说:“天开园对于留住人才也提供了很大的政策支持,人才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尤其我们的项目需要持续研发投入,我们需要用到自己的学生,要让不同学科的硕博士生持续投入项目中来,这个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也是为了让项目在科研水平上一直保持优势。接下来几年内,我们还会以研发为导向,仍然会和南开大学有紧密的联系,持续用好南开大学的硬件设备与人才资源。”

的确,天开园的筹建补足了天津转型的短板,它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场之间搭建了一个过渡平台,孵化了项目也留住了人才。

除了留住人才,天津还为外来人才入驻天开园提供保障:为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一次性50万元至100万元奖励资助;按照廉租房标准为在园区内工作、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人才提供为期3年的人才公寓或者提供住房补助……

天开园,将成为天津的新创业热土。

(本报记者刘茜陈建强本报通讯员赵晖)

林松华又站在了天津大学的敬业湖旁。看着图书馆门口排队的学生们,他想起了自己30年前,从福建北部的农村考入天津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的时光,恍惚间,他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此次,他返津的目的是在天开园注册企业,这个企业是天开园的001号项目。

5月18日,天开园将正式开园。这里将成为天津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孵化器和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

为科研团队提供服务

在天津市南开区八里台,沿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交界线往西不远处,一片被蓝色围挡围住、总共1.1平方千米的区域正在开足马力建设。天开园的001号项目就坐落在这里。

001号项目是天津攸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林松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福建创业,20多年的时间里,他创建的厦门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听说天开园成立,林松华带着团队回到了求学地,成立了这家以三维感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建模为核心技术,从事定制化机器人与自动导航系统研发与应用的企业。据介绍,天津攸信是盈趣科技在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外的重要布局,也是在北方设立的首家子公司。

与林松华不同,李伟是“老南开”,始终没有离开过南开大学。他从学校化学学院的学生慢慢成长为教师、教授、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团队负责人。

跟随李伟走进实验室,一台台催化剂评价装置正在运行。李伟介绍:“我的专业是催化剂方向,这个方向是研究中最靠近应用的。这台油品加氢化剂评价装置就与我落地天开园的项目有关。”

李伟团队落户天开园的项目是蓖麻油生物航油项目转化。李伟介绍,航空运输所用的航油,对空气污染很大,使用生物航油能降低50%以上的碳、硫排放,但目前生物航油成本很高。“以蓖麻油为原料制备航油的核心技术,在于催化剂。”李伟介绍,他的团队通过合适的催化反应技术实现“蓖麻油加氢”,由此制备出高选择性生物航空煤油。此次,李伟要在天开园完成此项技术的工业应用。

天开园给李伟带来了很多便利。他说:“作为科研人员,非常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产生效益、服务社会。但让实验室团队人员去拉资金、注册公司、装修办公室……这不现实。天开园管委会成立了专班,工作人员专人对接,这让更多教授愿意开始市场化的尝试。”

“在天开园之前,我们的初步想法是把企业研发地注册在天津,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区域。为了项目研发有效沟通,我们希望注册地点离南开大学近一点。恰好有了天开园建成这样一个契机,一方面方便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另一方面,还能够继续使用学校实验室等硬件设备,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便利。”李伟教授团队成员邹芳说。

天津的“中关村”

看到天开园,自然会联想到中关村。

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曾经以中关村为案例做过研究。他介绍,北京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有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校40多所。这些高校每年为中关村提供近30%的专利申请和授权,同时也为中关村示范区的创新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知识和技术。

对比之下,天开园也有同样优势。天津聚集了国家级院所和国内高水平研发机构超过170家,普通高等院校56所,在校师生70多万人。仅在天开园核心区,就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3所“双一流”高校。

“中关村模式启示我们,大学是城市最重要的创新源,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在城市产业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张贵表示,大学与城市应当血脉交融,尤其是和城市急需的产业创新融合在一起。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尚存在天津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分散、科创服务资源不足、高校科研与城市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大学毕业生留津比例相对偏低等值得关注的现象。

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正积极参与天开园规划和建设工作,努力将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

最近这段时间,天津大学合作办公室主任王寒和南开大学天开高教科创园专班秘书处负责人郭伟忙得团团转。他们带领团队倒排工期进行天开高教科创园科技园建设相关工作,为5月18日天开园正式开园做着各项准备。

“目前,天大已经遴选出首批27个优质项目入驻天开园,其中包括校内师生项目25个、天大校友项目2个。”王寒介绍,对标天开园的功能定位,天大首批27个入驻项目来自该校精仪学院、智算学部、理学院等学院,创业行业范围涵盖精密仪器、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成果转化前景非常可观。

南开大学也遴选出27项可转化的科技成果,将于开园当天首批入驻。郭伟介绍:“南开大学首批进驻天开园的项目,涉及信创、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其中教师项目孵化类企业17家、校友会组织2个、学生创业及校友企业8家。”

可以预见,随着高校创新资源与产业应用的融合连接,天开园也将成为新的创业热土、创新前沿。

为人才留更多空间

作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天津这几年正在转型。转型带来的阵痛之一就是人才流失。一段时间以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毕业生选择留津发展的比例相对偏低。2022年某猎头招聘数据显示,天津应届生本地就业率为48.47%。

谈到人才流失,李伟颇有感触:“有一流的学科才有一流的人才聚集,从而产生一流的科研及转化。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国排名靠前的A+学科,每年培养出大量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但人才没有平台支持就会流失,天津的化学化工及材料毕业生流失严重。”

对于天开园的筹建,李伟态度积极:“有了天开园,我自己的科研项目便于转化、经营,我的学生也有平台可以留下来。”

目前,李伟的团队有学生四五十人,其中有4名博士后,8名博士和20多名硕士研究生。李伟说:“天开园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科研团队的学生可以毕业后继续留在团队工作,也可以在时机成熟后,转化自己的研究成果,再成立自己的公司。”

李伟教授团队成员、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关庆鑫说:“天开园对于留住人才也提供了很大的政策支持,人才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尤其我们的项目需要持续研发投入,我们需要用到自己的学生,要让不同学科的硕博士生持续投入项目中来,这个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也是为了让项目在科研水平上一直保持优势。接下来几年内,我们还会以研发为导向,仍然会和南开大学有紧密的联系,持续用好南开大学的硬件设备与人才资源。”

的确,天开园的筹建补足了天津转型的短板,它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场之间搭建了一个过渡平台,孵化了项目也留住了人才。

除了留住人才,天津还为外来人才入驻天开园提供保障:为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一次性50万元至100万元奖励资助;按照廉租房标准为在园区内工作、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人才提供为期3年的人才公寓或者提供住房补助……

天开园,将成为天津的新创业热土。

(本报记者刘茜陈建强本报通讯员赵晖)

X 关闭

热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产业园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